意昂(中国)官方平台渔业协会
标签arclist报错:指定属性 typeid 的栏目ID不存在。
分支机构
为何古人鄙弃的“绝户网”现在泛滥?
发布时间:2024-10-06 18:06
  |  
阅读量:
  |  
作者:
小编

  松花江哈尔滨段渔政人员在收缴“绝户网”,这些如蚊帐布一般密的渔网,会让鱼虾断子绝孙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古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值得现代人学习

  据央视报道,在辽宁丹东等近海渔区,网眼细小得连花生米都塞不过的“绝户网”林立。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也不屑使用,现在却滥泛成灾

  最近,央视以《涸泽而渔,近海“绝户网”泛滥》报道了辽宁丹东、庄河沿海等地渔民在近海海湾、海滩设置绝户网违法捕捞。这些渔网的网眼只有4毫米大,小得甚至连一粒花生米都塞不过去,这种被称为“绝户网”的渔网林立在近海,每次退潮后,不仅大鱼难逃一劫,而小鱼小虾也常常被一网打尽。

  央视记者在丹东近海看到,一张长达800米的“绝户网”,平平常常一天捕获的鱼虾数量可达三四百斤。而当地渔民表示,天气好的时候最多一天能打五六千斤,甚至达到一万斤。

  我国的许多水乡,在以往几十年中,由于“绝户网”的泛滥,昔日渔舟唱晚的景象,只能在画家的笔下重温。随着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被迫弃船登岸,远走他乡,另谋生路。上了岸的渔民,就像离开了水的鱼,举步维艰。

  其实,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的生产方式,在近几十年中已成常态,我们众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此直接相关。而我们的古人,对于大自然之物,秉持的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态度。

  宋朝有个大将军,名叫曹彬,年轻时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征服后蜀,抗击契丹,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后来宋太祖平定天下,怕武将篡位,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让曹彬和其他大将集体退休。

  退休以后,曹彬计划在首都开封盖一所房子,好好安置一家老小。家人说,反正是要盖房,晚盖不如早盖,现在正好是腊月,闲散劳动力很多,咱就雇上工匠,马上动工吧。曹彬却摇摇头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因为十冬腊月,小动物正在地下冬眠,这时候破土盖房,免不了杀生害命,不如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着手修建。大家听了曹彬的解释,都觉得有道理,并很佩服他的聪明和仁慈。

  这个故事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讲述的(参见其著作《归田录》)。欧阳修说,大宋开国元勋很多,有仁爱之心的大将只有曹彬一个。曹将军战功很大,杀人却很少,从来不主张屠城,从来不乱杀老百姓,而且还能顾及到小动物的生命安全,真是仁心及于万物,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啊!

  儒家提倡仁爱,天子对贵族要仁爱,官员对百姓要仁爱,父母对儿女要仁爱,自己对他人要仁爱。但是这种仁爱最初只是对于人,而不太考虑其他动物。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贡看见人们宰羊祭祀,心中不忍,问老师能不能不杀羊,孔子就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第三》)你觉得羊是无辜的,不应该成为祭品,可是我认为用羊祭祀是人类的重要礼仪,跟人相比,羊的性命又算什么呢?

  到了汉朝,大儒学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完善天人合一思想,把仁爱之心一下子扩大到了万物之上。董仲舒说,天地和人类是一体,人类跟万物是一体,天子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日月运行,官员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四时流转,百姓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万物消长。如果万物受损,气候就会失常。如果政事缺失,日月就会无光。所以仁慈的君主和善良的臣民应该把仁爱之心扩充到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和水里的鱼虾,这样才能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四海升平。而如果反过来,人们滥杀物命,滥伐山林,就会引起风雨不调、旱涝不均、灾害遍地、瘟疫盛行(参见《汉书·董仲舒传》)。

  很明显,董仲舒的思想并不是建立在科学考察基础上的生态保护理念,而是建立在神秘方术基础上的政教合一学说。但是他的学说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力提倡,成了汉朝乃至以后所有朝代的“圣经”,成了“有道明君”治国时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历代君王只要不是太昏庸,都会时不时地发布一些严禁滥捕滥伐的政令,于是也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保护理念。

  从汉朝到明清,差不多每个朝代都要颁布一批《月令》,由官方来规定全国人民在一年十二个月里能做什么事情和不能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说,春天不许猎捕飞禽,以免雏鸟死亡;夏天不许砍伐森林,以免水土流失;秋天不许焚烧草地,以免牲畜缺粮;冬天不许破土动工,以免打扰动物冬眠。本文开头曹彬曹大将军不愿在腊月盖房,其实正是受了《月令》的影响。

  具体到某一朝代的某一时期,《月令》里的规定是非常详尽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说汉平帝元始五年,执政大臣王莽亲自撰写了一份《月令》,用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发到全国所有郡县,让地方官给老百姓仔细讲解,并把实际执行效果当做奖惩和升迁官吏的一项重要指标。

  王莽撰写的《月令》全称《四时月令五十条》,也就是说总共有五十条规定。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中几条跟生态保护明显有关的规定:

  “毋杀孡,四时常禁。”这个“孡”字指的是怀胎的走兽。人民可以猎捕走兽,但是不许猎捕怀胎的走兽。

  “毋焚山林,谓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鸟虫、草木。”(以上引文均出自敦煌悬泉县泥墙墨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收录于《敦煌悬泉月令诏条》,中华书局2001年8月第1版)如果为了打猎而烧山,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会损毁大量的植物,会烧死大量的走兽,会让鸟类无家可归。

  在一些朝代,朝廷除了有系统地推行《月令》,偶尔还会由皇帝亲自颁布几道圣旨,重点保护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公元692年,女皇帝武则天听说她的治下已经很难见到大象(早在上古时代,大象在中原大地上处处可见,后来就只能靠外国进贡了),就命令皇室和百官不许再佩戴象牙制成的装饰品,不许再用象牙筷子。

  宋真宗在位时,由于贵族流行穿皮草,金丝猴被大量猎杀,毛皮被加工成地毯和高级服饰,于是宋真宗下旨禁穿皮草,禁止使用红狨地毯(红绒是金丝猴的古称)。

  宋徽宗政和三年,下诏禁止民间用毒药捕鱼。当时江南农民经常往不容易捕鱼的深涧里投放毒药,第二天大鱼小鱼都漂浮在水面上,可以用长柄笊篱捞走。宋徽宗认为这样捕鱼很危险,一是容易让下游的居民中毒,二是把还没有长成的小鱼都毒死了,有违道家“方生勿折”的理念。

  什么叫“方生勿折”?就是在一种生物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千万不要人为中止它的生命,不然会遭到天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直秉持这种理念。

  苏东坡晚年对佛教感兴趣,年轻时则对道教感兴趣。因为他的四川老家盛行道教,他的祖父苏序曾经像道士一样炼丹服药,希望长生不老,他的第一个老师张易简是眉山道士,他最要好的小学同学陈太初后来也当了道士,他甚至还在眉山道观天庆观上了三年小学(参见苏轼《众妙堂记》与《陈太初尸解》)。所以道家思想差不多影响了苏东坡一生。

  宋朝的高规格饭局上经常出现一道名菜“软羔羊”,其实就是“蒸羊羔”,苏东坡认为这道菜伤天害理,坚决不吃。

  宋朝人喝茶,跟现代人一样流行喝茶叶的嫩芽儿,苏东坡也认为这样伤天害理,他只喝成熟的茶叶。

  苏东坡有个学生叫黄庭坚(北宋大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的舅舅叫李公择,李公择喜欢吃没有出壳的鸡雏,惹得苏东坡很不快,差点儿跟他绝交。

  严格讲,方生勿折并不属于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只是掺杂了轮回报应的养生观念。但是这种思想对于生态保护是很有益的,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决不会用非常细密的大网去捕鱼,把大鱼和鱼苗一网打尽。

  即使到了今天,一些偏远农村还保留着方生勿折的老规矩。举个例子,我老家豫东平原有一种小吃叫“毛蛋鸡”,就是黄庭坚的舅舅最爱吃的没出壳的鸡雏,我们那儿正在念书的小孩子和准备怀孕的新媳妇都不敢吃,因为传统观念告诉他(她)们:吃了这种“毛蛋鸡”会遭到报应,小孩子会成绩下滑,新媳妇会习惯性流产。

  记得《红楼梦》里贾府吃羊羔,贾母说“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估计也是怕贾宝玉他们遭报应。

  至少从唐朝开始,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滥捕滥伐必遭报应的故事。比如说唐朝某渔民用细网捕鱼,结果患上严重的白内障,双目失明,瞳仁都看不见了,只剩下鱼肚子一样难看的眼白。

  再比如说宋朝某妇女采集鸟蛋,后来前额长了一排小肿瘤,每个肿瘤都圆圆鼓鼓,好像在皮肤下面埋了一堆鸟蛋。还有喜欢用弹弓射杀小鸟的少年,尾骨上长出羽毛,不能落座,一坐就痛,还不能剪掉,剪完复生,就跟好莱坞电影《冒牌天神》里那位刚刮掉胡子就又长出来的议员一样。

  类似的故事在《太平广记》、《夷坚志》、《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等等古代小说集里俯拾皆是,在唐代僧人吟唱的变文里面也屡屡出现,我相信它们一定可以警醒相当一部分古人,使大家出于恐惧而不得不保护生态。

  河南连环杀手游客香港非礼女职员中俄军演菜农跌倒身亡快男 十强父女练摊被围殴好声音 东北专场吴虹飞被拘留朝鲜大阅兵会晤金正恩河南男子连杀5人被重摔女童脑死亡黑龙江敬老院大火高中学霸情侣明星电缆董事长


本文由:意昂(中国)官方平台渔业协会提供